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北交所成立和新三板转板制度的出台,中国已基本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能为不同规模、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主板作为传统板块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具有市场和公众投资者认可度高、板块定位包容性强、规则标准成熟等优势。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拟IPO企业可在选择板块时考虑以下的主板优势。
受到市场和公众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在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后,沪深交易所分别形成了主板+科创板、主板+创业板的板块结构。作为中国股票市场最历史悠久的板块,主板云集各行各业的大中型企业且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市值规模大,亦是反映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截至2022年6月末,沪深主板总市值已近70万亿元。主板是社会公众最为熟悉的股票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金字塔尖”,其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交易活跃度高。
客观来说主板上市的财务标准相对较高,这对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净利润水平等均有正向要求,能成功登陆主板意味着企业经营已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市场认可度高,也有利于企业树立成熟型、规模型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对于商业模式成熟、资本规模可观、盈利稳定与持续经营能力强的成熟期大中型企业,主板仍是上市板块的首选项。
定位及行业包容性强。随着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的不断完善,各板块功能定位逐渐清晰:主板聚焦于支持相对成熟的企业融资发展;科创板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形成“硬科技”示范效应;创业板突出“三创四新”;北交所则坚定服务“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各板块错位发展、协同互联,为市场提供丰富的选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融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板块。
在行业限制方面,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立足自身定位设置了一些限制标准,例如:科创板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上市;创业板提出12个行业负面清单;北交所限制金融业、房地产业、学前教育和学科类培训、产能过剩和淘汰行业企业挂牌上市等。与前述板块相比,除在房地产、游戏、学科教育等政策上受限的行业外,主板在行业方面体现出相对更强的包容性。
板块制度规定成熟且审核标准可明确预期。自2001年股票发行核准制启动至今,核准制作为中国股票发行的基础性制度已稳定运行逾20年。主板作为当前仍保留核准制的板块,在规则设计和实操流程层面均已经历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同时,随着市场体系和审核标准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层面诸如《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股票发行审核问答等具体规则的陆续出台,使得各大板块审核规则不断明确,审核尺度渐趋统一,不同板块在审核方面存在的套利空间已基本被修正,发行体制的差异并不影响审核尺度的一致性。
从审核通过率方面亦可看出该等趋势: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自2021年1月初至2022年6月末,主板审核通过率为86.73%,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议通过率分别为92.53%、93.03%及87.02%。注册制板块虽在上市委会议审核通过率数据方面略高于主板,但考虑到仍有一些公司未能顺利通过后续的注册环节,综合来看各板块审核通过率基本相当。
IPO审核发行常态化使主板审核周期呈缩短态势。审核周期是选择上市板块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随着IPO审核发行常态化、注册制改革后原由证监会承担的审核工作向交易所转移,以及科创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数量激增等多重因素叠加,目前各板块审核时间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从易董网站的在审企业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6月末,沪深主板在审企业合计为218家,科创板157家,北交所102家,创业板数量最多,共有411家。此外,主板经发审委审核通过并取得批文后即可着手安排启动发行程序,因此后段流程略快于注册制板块。预计未来全面推行注册制后,在规则设计层面各板块审核环节与审核周期将趋于一致。
全市场注册制改革落地将使主板在融资空间方面的相对劣势逐步消弭。解决资金困境、融通资金是企业寻求上市的首要目标,但基于保护投资者、降低投机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在核准制下形成了不超过23倍发行市盈率的制约。目前,注册制板块整体市盈率显著高于主板板块,且板块内企业之间已明显分化,进一步说明注册制下的发行承销机制在企业价值发现功能方面的突出作用。但是,随着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关键一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该等因市盈率限制导致的主板在融资空间方面的相对劣势将逐步消弭,主板对企业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