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的三重法律风险

作者: 丁田苗,邦盛律师事务所
0
112

践中,实际出资人出于资产隔离、规避法律法规限制或禁止性规定等目的选择作为隐名股东,采取股权代持方式而由此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虽然法律并未禁止此类行为。但无论对于隐名股东、名义股东甚至公司而言,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皆不容小觑。

隐名股东风险

名义股东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滥用股东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未经实际出资人同意,擅自进行股权转让或出质给第三人。《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明确规定,名义股东与善意第三人就处分公司股权产生纠纷时,善意第三人可参照《民法典》第311条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股权。另外,实践中,名义股东滥用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等股东权利,损害实际出资人利益的情况也时常出现。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2修正)第310条的规定案外人在执行异议过程中提出确权请求的,人民法院可在判决中一并裁判。但实务中由于受限于案件情况、证据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此类确权请求未能全面获得法院支持,名义股东所持有的股权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次,实际出资人后续显名困难的风险也普遍存在。《公司法解释(三)》第24规定显名需“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但显名过程涉及隐名股东、名义股东与其他股东及公司的利益关系,可能带来利益的博弈,导致显名失败。若隐名股东不能显名,则只能选择继续代持、将股权转让给名义股东或者与名义股东协商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这样以一来,实际出资人对于股权的掌控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名义股东风险

名义股东作为工商登记的股东,有被要求履行出资义务的风险。《公司法解释(三)》第26条规定,当名义股东被要求履行出资义务,由于其为登记在股东名册中的名义股东,具有形式要件,不能以其名义股东身份进行抗辩,但可以在履行完出资义务后向隐名股东(即实际出资人)进行追偿。在(2022)鲁0921民初3209号案件中法院判决认为:“登记股东不得以其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内部约定对抗公司外部债权人,在宏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向其股东追收未缴出资,关系到宏润公司所有债权人的利益,即使被告李宝果所抗辩的代持事实存在,其作为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仍应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

股权代持的三重法律风险
丁田苗
律师
邦盛律师事务所

其次,名义股东有无法退出公司、变更工商登记的风险。名义股东在未获半数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无法退出公司,并会被要求继续承担登记股东的法律责任。在黄某、罗某诉S纸塑公司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罗某与黄某之间构成隐名投资法律关系,但在未经S纸塑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情况下,黄某请求确认罗某为S纸塑公司股东的诉请不应得到支持”。

公司上市风险

股权代持行为有导致公司无法上市融资的风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2修正)第13条规定“发行人的股权清晰且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其中“股权清晰”的要求,即要求公司不能存在股权代持、出资金额不明确、所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价值不明确等情形。而在上市公司的审查中,证监会一旦发现存在“股权代持”的行为将可能直接取消公司的IPO资格,且签署的股权代持协议可能因违反证券法等公司上市系列监管规定而归于无效。在(2017)最高法民申2454号案中,法院裁判认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授权对证券行业进行监督管理,是为保护广大非特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必须清晰,约束上市公司不得隐名代持股权,系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基本要求。上市公司发行人必须真实,且不允许发行过程中隐匿真实股东,否则公司股票不得上市发行。

综上所述,在股权代持关系中,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均面临诸多风险。在隐名股东方面,可能出现名义股东滥用股权损害实际出资人权益、股权代持关系无法认定、名义股东所代持股权被强制执行等情形。在名义股东方面,可能出现被要求履行公司出资义务、无法退出公司的情形。而针对公司而言,则可能会在公司上市融资期间出现股权纠纷,从而影响公司业务的长期发展。故无论隐名股东还是名义股东,在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前,均应当充分考虑其中风险和利害关系,慎重作出理性判断及决策。

邦盛律师事务所律师丁田苗

Blossom & Credit

邦盛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9号
新中关大厦A座12、15层
邮编: 100086
电话: +86 10 8287 0263
传真: +86 10 8287 0299
电子信箱 :

dingtianmiao@baclaw.cn

www.bastion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