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变得不同以往。十几年时间,传统音乐产业格局彻底改变,音乐作品的主要传播途径由唱片、光盘转向互联网数字传播,盈利模式由唱片销售转向会员收费、收取广告费为主。
互联网的便利性、高传播性也使得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上传和下载都变得异常容易,“盗版”问题比起磁带光盘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对音乐产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著作权法律制度都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免费模式的冲击下,中国音乐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维权成本高、时效性不强等原因,权利人维权积极性低。然而近年来,在音乐作品的维权路上,一些新的动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立法努力
法律修订将为加强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提供法律保证。
中国现行《著作权法》为2010年修订的版本,随着《商标法》《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完成,《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2014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国家版权局报请国务院审议的《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在该送审稿中,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实践中网络服务提供商民事责任的规定。同时,将现行《著作权法》关于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顺序性规定修改为选择性,即允许权利人在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所得、权利交易费用的合理倍数以及100万元以下的数额之中进行选择。
在行政法律责任方面,送审稿提高了罚款的数额,将罚款的倍数由非法经营额的三倍提高为五倍,将10万元提高为25万元。另一方面,鉴于现行《著作权法》中没有规定任何行政强制手段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威慑力,送审稿还特别增加了行政机关的查封扣押权。以上的规定无不透露出立法层面提高著作权保护力度的信息。
全球趋势
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关注度的提升为维权提供有利的大环境。
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定为“因乐而动,为乐维权”(Get Up, Stand Up. For Music)。近日,国家版权局下发通知,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行为。通知要求,7月31日前,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必须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否则将对违法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从严查处。
此外,通过研究大量案例,笔者发现提高侵权赔偿(包括对音乐作品)渐成法院审判的共识之一。虽然音乐作品侵权情况的严重性已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在全球范围,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都开始再次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
新生力量
网络音乐服务商或将成为推动正版化的生力军,行业面临洗牌。与以往以光盘、唱片形式传播不同,现在的音乐作品更多通过互联网络的音乐服务平台进行传播,用户使用音乐网络服务平台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在海量作品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
近年来,网络音乐服务商用户数量持续攀升,类似于QQ音乐的网络音乐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取得独家的内容无疑是提高用户数量和用户忠实度的不二法门。由此,有规模、有实力购买正版版权的平台商已开始通过取得独家授权的方式跑马圈地,为此投入不菲。而大量未经授权的在互联网提供免费试听、下载音乐的行为无疑直接触动了正版授权平台商的奶酪。
与此同时,网络音乐服务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版权也成为了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例如,腾讯旗下QQ音乐曾与华谊音乐、杰威尔音乐等多家国内外唱片公司成立数字音乐维权联盟。2014年,QQ音乐起诉“酷我”、“百度云音乐”等案件的出现,预示着平台间的版权之战可能愈加激烈,而一些大的平台无论从维权的动机和财力角度都可能会替代作者及唱片公司成为维权的生力军。
综上,从立法、司法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看,未来音乐市场将取代正版化初见成效的视频行业成为网络服务商争夺的焦点,正版化可谓大势所趋。随之,以侵权作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服务平台法律风险加大,将进一步被挤压。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网络服务商来说,版权交易价格可能水涨船高。一番版权大战打响在即,行业面临重新洗牌,为此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润明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王亚东、合伙人陆蕾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12号
新华保险大厦1804室
邮编:100022
电话 +86 10 6569 3511
传真 +86 10 6569 3512/13
www.runminglaw.com
电子信箱: wangyd@runminglaw.com
lul@runming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