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申请人为一家生物科技领域从事饮料及相关食品生产的中国公司,被申请人是一家从事食品原材料生产和贸易的越南公司。2018年5月,申请人作为买方,与作为卖方的被申请人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被申请人按照双方书面确认的样品标准,向申请人供应蜂蜜芦荟果粒。《合同》及附件对货物的标的、价款、质量、履行期限、包装、验收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约定,并约定如发生任何争议的,应当提交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合同》第11条特别约定,如果卖方在买方提出质量异议后15天内未答复的,则视为卖方接受买方的所有请求。

《合同》签订后,申请人分两次支付《合同》项下全部货款,但被申请人供应的蜂蜜芦荟果粒经检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且包装生锈,为不合格产品。申请人遂于2018年9月通过电子邮件将收货报告及货物检验报告发送给被申请人,其中收货报告对收货的数量、包装等进行了现场记录,通过现场检验,被申请人供应货物的外包装、喷码等均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检测报告对货物内部进行了检验,通过检测,被申请人供应的货物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酸、果肉含量等均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

由于被申请人对申请人发送的报告一直未回复,申请人遂于2018年10月向被申请人发送律师函,对涉案货物的包装、品质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的事实进行了说明,并提出相应的索赔请求。投递记录显示被申请人已签收该律师函,但被申请人仍未予以答复。鉴于此,申请人向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提起仲裁,要求被申请人退还货款并赔偿损失。

仲裁庭意见

仲裁庭经审理后归纳本案争议焦点为:(1)被申请人交付的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2)申请人的质量异议及索赔主张是否具有法律依据和合同依据;(3)申请人的损失应如何认定。

在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之前,仲裁庭首先对本案的法律适用进行了明确。鉴于中越两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称《公约》)缔约国,仲裁庭根据《公约》第一条的规定,决定适用《公约》为本案准据法;考虑到货物交运目的地在中国,申请人营业地也在中国,仲裁庭确定《公约》未尽之事项应适用与《合同》存在最密切联系的中国法律。

在此基础上,仲裁庭进一步对争议焦点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收货报告及检验报告,仲裁庭经仔细比对其内容与《合同》约定后,认定被申请人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

其次,虽然《公约》对卖方违反义务时买方的救济措施进行了规定,但《公约》第6条亦规定,当事人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排除《公约》特定条款的适用,因此,《合同》第11条应视为双方当事人对货物质量问题引起的索赔救济进行了特别约定,该等约定并不违反《公约》第6条适用的限制性条件。在此基础上,仲裁庭认为,被申请人未对申请人的主张进行任何回复的行为,视为其已接受申请人提出的退还货款等请求,故申请人的该等请求有法律依据和合同依据。

最后,根据《公约》第45.1条和第74条的规定,如果卖方不履行合同义务,买方可以要求卖方赔偿就因其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进行赔偿。在分析了申请人提供的证据及其合理性之后,仲裁庭认为除全部货款之外,申请人为本案付出的保险费、海运费、税费、货运代理费属于申请人的合理损失。同时,按照本案适用的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被申请人应当承担申请人为本案付出的全部仲裁费。

简要评析

本案是一起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货物贸易纠纷,也是一起仲裁庭准确适用《公约》的典型案例。在本案中,仲裁庭首先需要考察《公约》第1条的规定,确定涉案合同争议从缔约主体角度是否应适用《公约》,进而根据交易性质,来确定涉案合同所买卖的货物、买卖的方式是否在《公约》调整的范围内。在得出《公约》应适用于涉案合同的前提下,仲裁庭根据第6条判断当事人是否有效减损了《公约》的适用。

就《公约》第6条的理解而言,该条允许当事人减损《公约》的部分规定,本案仲裁庭对该条款的规定进行了准确分析,即当适用于特定事项的合同条款与公约相关规定相抵触时,推定双方当事人意图就特定问题减损《公约》的规定,但并不影响《公约》的适用。这一解读准确地反映了《公约》的立法意图,即国际销售合同规则主要来自当事人意思自治,充分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在国际商务活动特别是国际销售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格外频繁,法律冲突的解决和协调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从争议解决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经贸投资项目涉及的交易类型日趋丰富,引发的争议也愈发复杂,国际公约、国际条约等多边法律将会在更多案件中得到更具有针对性地适用。对于从事“一带一路”经贸投资交易的中国商事主体提供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国际公约、条约和商事交易规则的熟悉与理解,在订约时制定对己方有利的条款,保护己方合法权利;对于争议解决法律服务机构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国际公约、条约和商事交易规则的学习与研究,为商事主体正确适当地确定纠纷的法律适用,为妥善解决跨国经贸投资争议提供法律保障。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研究信息部副部长徐之和、资深案件管理秘书李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