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是一类特殊的贸易融资,其一般的交易模式为出口商(即销售商)在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并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后,以签订《赔款转让协议》(出口商、保险公司、银行三方签订)的形式将保险权益转让给银行,银行与出口商签订《融资协议》并向出口商提供短期贸易融资。
在上述交易结构项下,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保险公司根据《赔款转让协议》的约定,将按照保险单约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银行。
基于上述安排,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模式中同时存在两个法律关系,即出口商与银行因签订《融资协议》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出口商与保险公司因签订《保险协议》而产生的保险合同关系。
在此类融资模式争议案件中,出口商的还款义务通常并非争议焦点,但由于此类争议发生时出口商多已失去清偿能力甚至失联,因此案件争议通常发生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即银行是否有权要求保险公司将保险赔款直接支付给银行。其本质在于出口商信用风险的承担问题。
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此类案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管辖问题、银行对保险公司是否享有索赔权问题,以及保险公司对虚假贸易的免责。
案件管辖。由于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特殊性,《赔款转让协议》各方通常会约定仲裁条款。而当纠纷发生,银行同时将出口商与保险公司作为被告起诉至法院要求承担还款责任时,则会随之发生关于管辖权的争议。实践中,多数法院认为双方约定的仲裁条款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真实有效,因此会驳回原告起诉,要求当事人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纠纷,并不对案件进行实质审理(相关判例如(2018)闽01民终1198号、(2015)赣民四终字第1号等)。
索赔权。银行是否享有索赔权是此类案件核心的争议焦点,关键问题在于索赔权转让方式的认定与《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担保效力。
就索赔权转让的认定,《赔款转让协议》通常会约定“银行直接索赔”与“出口商委托银行代为索赔”两种索赔方式,但对每种索赔方式必须履行的程序(如文件签署、通知义务等)均有严格限制,银行在签订《赔款转让协议》时并不当然随即对保险公司享有索赔权。《赔款转让协议》仅针对保险合同项下的赔款支付对象作出变更,其法律性质属于向第三人履行,因此,如银行未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相应程序,则并不发生索赔权主体的转移。
从裁判结果来看,更多的法院和仲裁机构采用了上述观点,认为银行只有按照协议约定在“代理出口商索赔”与“银行直接索赔”中作出确认且履行相应文件签署及通知义务后,才能取得索赔权。如银行无索赔权,则无权向保险公司主张支付义务。
关于《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担保效力问题,虽然仲裁实务中部分银行主张《保险合同》构成对《融资合同》中出口商债务履行的担保,在出口商无力清偿借款时保险公司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故而享有索赔权。
但保险关系与债权债务关系是两种独立的法律关系,从中可看出,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约定承担保险责任,与出口商如何与银行开展融资业务并无直接关联。换言之,在出口商全面履行销售合同及保险合同项下义务的前提下,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公司才会承担赔偿责任。信用保险本身并不是担保。
保险公司对虚假贸易的免责。《保险合同》需遵守最大诚信原则。销售合同真实、合法、有效是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首要前提。而在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纠纷中,贸易不真实将直接导致出口商失去被保险人索赔资格,银行的索赔权更无从谈起。诉讼实务中,一般由银行对《融资协议》项下的贸易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如银行无法对贸易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则需自行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相关判例如(2017)陕01民终7264号、(2017)浙0203民初13226号)。
出口信保项下融资作为一类特殊的融资工具,以其可快速完成出口商资金回笼、交易便捷、保险赔付等特点获得出口商与银行的共同青睐。但保险公司的赔付并不是无条件的,银行亦不可过分单纯依赖其作为交易的风控措施。
作者:兰台律师事务所主任及合伙人杨光、律师薛媛
兰台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一号
第三置业大厦B座29层 邮编: 100028
电话: +86 10 5228 7777
传真: +86 10 5822 0039
电子信箱:
yangguang@lantai.cn
xueyuan@lantai.cn